培训方式:线下 | 计量内校员证:***、终身有效、联网注册 | 计量校准员培训:每月开班、常年开办、循环开课 |
计量校准内校员证书颁发:
分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经培训考试合格者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NCA)授权颁发内部检验员(内校员)证书。该证书是企业计量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水平的资格凭证,是各企业单位开展计量仪器内校工作的有效资质,证书长期有效,***,联网注册。
服务目标:帮助企业建立“方法科学、行为公正、数据准确、工作高效”基础,通过学习使学员掌握计量校准方面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实际操作技能,为实施计量监督、发展生产、贸易、科学技术以及保护人民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准确可靠的校准数据,更好地履行自已的职责。
申请计量内校员考试应当具备的条件:
1、具备中专(含高中)或相当于中专(含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
2、连续从事计量管理及校准技术工作满1年,并具备6个月以上本项目工作经历;
3、具备相应的计量法律法规以及计量专业知识;
4、熟练掌握所从事项目的计量检定规程与校准规范等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考试鉴定方式说明:理论知识闭卷考试,操作技能现场考核。理论知识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技能操作考核采用现场实际操作方式;两项考试(考核)均采用***制,两项考试(考核)的成绩皆达60分以上者为合格。
计量内校员培训基础内容:
***章:计量仪器的重要性:1)、计量是产品质量的重要***2)、计量是节能降耗的重要手段和企业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3)、计量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章:法定计量单位:1)、国际单位制-辅助单位2)、国际单位制-导出单位3)、国际单位制-词头4)、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5)、计量单位使用方法6)、计量值的换算;
第三章:测量基础知识:1)、测量方法2)、有效数字3)、误差4)、精度5)、偏差、标准偏差和公差6)、测量不确定度;
第四章:计量仪器的配备与选择:计量仪器的配备要求:1)、物料进、出厂的计量仪器;2)、原材料消耗和半成品流转的计量仪器;3)、定额指标管理的计量仪器
计量仪器主要特性:1)、有关工作范围的特性2)、有关工作条件的特性3)、有关响应方面的特性4)、有关准确度方面的特性5)、有关性能方面的特性;
第五章:计量仪器的管理:1)、计量仪器的验收、入库;2)、计量仪器的分类,计量管理体系建立;3)、计量器具借用、领用、保管制度;4)、计量仪器的正确使用与维护保养;5)、计量仪器的ABC分类管理;6)、计量仪器周期检定、检查制度;7)、计量仪器现场抽(检)查制度;8)、C类计量仪器检查办法;9)、计量仪器的标志10)、不合格设备及其数据处理。
第六章:计量仪器校准:1)、测量标准的传递和追溯2)、检定、校准、比对的概念3)、强制计量管理(检定)的仪器4)、计量检定的方法与步骤5)、检定/校准的人员资格要求6)、检定/校准的环境要求7)、校准周期的确定方法
第七章:国际质量/环境管理标准对计量的要求:1)、***标准2)、TS16949标准3)、***14001标准4)、量规、仪器管理作业常见之缺失5)、体系审核中常见量规仪器管理作业缺失
第八章:校正程序编撰:量规仪校文件的建立、检定规程编撰、校正程序书的撰写、量规仪器编码、量规仪器建文件、量规仪器的现场管理、内校注意事项、校正指导书的撰写、检定规程编撰。
企业内部计量内校员校准管理仪器要求:
1)计量管理:法制计量与管理,量值传递,计量认证,工业计量理论与发展,江门企业计量***能力考核规范及标准,误差理论与测量不确定度标准器,数据处理和记录的要求等。
2)仪器校验:量具(仪)工作原理、结构、类型、技术指标 →检验规程→操作方法→实操培训→上岗考核→填原始记录→做数据处理→报告不确定度→判断是否合格→出证书→贴标签。
校准的基本要求校准应满足的基本要求如下:
1)环境条件:校准如在实验室进行,则环境条件应满足实验室要求的温度、湿度等规定。校准如在现场进行,则环境条件以能满足仪表现场使用的条件为准。
2)仪器:作为校准用的标准仪器其误差限应是被校表误差限的1/3~1/10。
3)人 员:校准不同于检定,进行校准的人员应经***考核,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只有持证人员方可出具校准证书和校准报告,也只有这种证书和报告才是被承认的。
检定和校准的相同点为:都是属于量值溯源的一种有效合理的方法和手段,目的都是实现量值的溯源性。二者的区别为:
1. 检定是对计量器具的计量特性进行全面的评定;而校准主要是确定其量值。
2. 检定要对计量器具做出合格与否的结论;而校准并不判断计量器具的合格与否。
3. 检定应发检定证书、加盖检定印记或不合格通知书;而校准是发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并且体现示值误差。
4. 检定依据检定规程;而校准依据校准规范/检定规程。
计量校准员培训应掌握:
1、测量: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操作。
2、计量: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3、测量结果:由测量所得的赋予被测量的值
4、(测量结果的)重复性:在相同测量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连续进行多次测量所得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5、(测量结果的)复现性:在变化的测量条件下,同一被测量的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6、(测量)误差: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值之差值。
7、偏差:某值与其参照值之差值。
8、(测量)不确定度:与测量结果相关的参数,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值的分散性。此参数可以是标准偏差(或其倍数),也可以是说明置信水平的区间半宽度。
9、(测量的)算术平均值:同一被测量的多次测量结果的估计值,用
计算。xi——第i次测量值;n——测量次数。
10、实验标准偏差:表征同一被测量的多次测量结果分散性的参数,用s表示,可按上式计算:
11、直接测量法:不必测量与被测量有函数关系的其他量,而能直接得到的被测量值的测量方法。
12、间接测量法:通过测量与被测量有函数关系的其他量得到的被测量值的测量方法。
13、静态测量:被测量的值在测量期限间被认为是恒定的测量。
14、动态测量:为确定被测量的瞬时值和(或)被测量的值在测量期间随时间(或其他影响量)变化所进行的测量。